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
在场的所有寒门士子们都看向了郭嘉那瘦削但是挺拔的背影,不少人都湿了眼眶。
数百年来,朝代更迭,世家兴衰,寒门子弟登临高位也并不少见。
但无一例外的,在他们登临高位后,都成为了世家中的一员。
而郭嘉如今身为文臣之,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天子宠臣,却站出来为底层的寒门子弟们声!
“郭司徒……真乃大丈夫也!”
郭攸之抬手擦了擦泪水,颤抖着声音说道,对郭嘉的钦佩达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。
一旁的费祎也是一脸钦佩之色。
郭嘉完全没有这个必要这么做,可他依然选择这么做了,与天下世家们为敌。
“嗯。”
郑玄仔细听完郭嘉的这一席话,随后抬手抚须,徐徐答道:“郭司徒之言差矣。”
郭嘉挑眉道:“请先生赐教。”
郑玄道:“儒学乃立国之本,自周公制礼作乐,孔子删述六经,此道传承千载,为华夏之根本。”
“其教以仁、义、礼、智、信,使万民知廉耻、明人伦,国家方能长治久安。”
“若弃儒学,如大厦无基,何以立国?”
郑玄话音落下,郭嘉当即说道:“公言虽善,然今之世,非可比于往昔。”
“昔高祖、文景二帝在时我大汉崇尚黄老之学,无为而治;然黄老之学治国有余,强国不足,故而武帝登基后便罢黜百家、独尊儒术,强我大汉。”
“由此可见,强国当因地制宜,顺应大势,而并非一成不变。”
“陛下贤明,欲要富国强兵,以图进取。若一味泥古于儒学,崇尚空谈,而不致力于农桑、水利、器械之展,何以御敌?何以兴旺汉室?”
郭嘉并不正面应对郑玄的问题。
而是列举大汉摈弃黄老之学,改用儒学的例子,来论证新学的重要性。
郑玄神色平淡,说道:“农桑、水利、器械,固为要务,然此皆末也。儒学之根本,在于正人心、厚风俗。人正则国治,风俗淳则天下安。”
“若人人皆怀仁义之心,国家岂有不强之理?且夫治国之道,在于德治,而非以力服人。以德治国,则民心归之,此为长治久安之策。”
“郭司徒,公之变法图强、扬新学之论,于强国虽有裨益,然儒学之根本,实不可废。”
“昔日,齐桓公九合诸侯,一匡天下,成就霸业,又岂是仅仅靠管仲的改革变法?”
“更靠的是‘尊王攘夷’这一儒家大义!此大义让天下诸侯归心,齐国方能号令群雄!若弃礼义道德,仅恃武力与权谋,如何能服众?”
郭嘉深深皱眉,沉思不语。
郑玄见状继续说道:“秦以法家治国,严刑峻法,短短时间内便国富兵强,横扫六国,一统天下。”
“但秦摒弃儒家‘仁政’思想,苛捐杂税繁重,徭役无数,百姓苦不堪言。最终陈胜、吴广揭竿而起,秦朝二世而亡。”
“可见,若无儒学所倡导的仁义道德为基石,国家即便凭借强大武力与技术崛起,也难以长久。”
“再看文景之治。”郑玄目光炯炯,语气加重,“郭司徒言孝武皇帝是摒弃黄老之学、改用儒学治国方才令大汉强盛,实则不然。”
“孝文、孝景二帝时期,虽推崇黄老之学,轻徭薄赋、与民休息,但同时亦以儒学的德治思想教化百姓。”
“正因如此,百姓才得以休养生息,社会风气淳朴,国家逐渐繁荣昌盛。此乃以儒学为内涵,辅以恰当政策治理国家的明证。”
“而郭司徒却一味要弃儒学而扬新学,实乃舍本逐末之举。若只重技术展,而忽视对百姓的道德教化,人心不稳,又何来太平盛世?”
(本章完)
普通人只要有机会,也可以封侯拜相。看王子枫一个普通的小人物,如何抓住机会搅动风云。每个人都可能是千里马。...
简介我叫江羽,本想一直留在山上陪着我的绝色师父,却被师父赶去祸害未婚妻了。而且多少?九份婚书!?...
朝中无人莫做官,重活一世的秦毅不是这样认为。机遇来自于谋划,时时为朝前铺路,才能高官极品!上一世,含冤入狱,前途尽毁,孤独终老。这一世,从救省城下来的女干部开始,抓住每一个机遇,加官进爵,弥补遗憾,扶摇直上九万里!...
前世被当副镇长的老婆离婚后,崔向东愤怒下铸成了大错,悔恨终生!几十年后,他却莫名重回到了这个最重要的时刻!他再次面对要和他离婚的副镇长老婆,这次,他会怎么做?...
他们都是草根出生,凭自己的努力走上仕途,但一个清廉,一个腐败,于是一见面就成了格格不入的对手...
天才中医凌游,在大学毕业后为逝世的爷爷回村守孝三年,并且继承了爷爷生前经营的医馆三七堂。可突然有一天,一群大人物的到来,让他的人生出现了转折,本想一生行医的他,在经历了一些现实的打击之后,他明白了下医医人,上医医国的道理,为了救治更多的人,从而毅然决然的走向了官场,游走在政军商等各种圈子。从赤脚郎中,到执政一方,从懵懂青涩,到老成练达,看凌游如何达成他心中安得广厦千万间,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崇高理想。...